“包含:武” 词语大全
-
二武
èr wǔ
指汉武帝与光武帝。 -
三武
sān wǔ
1.星名。 2.北魏道武帝﹑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合称。他们皆禁佛教,令僧尼还俗,佛家称为"三武之难"。 -
下武
xià wǔ
谓有圣德能继先王功业。 -
不武
bù wǔ
1.不算勇武。 2.用作谦词﹐言无将帅之才。 3.不逞勇武。 -
业武
yè wǔ
从事武事。 -
东武
dōng wǔ
"东武吟行"的省称。 -
中武
zhōnɡ wǔ
前后相间一足之地。 -
举武
jǔ wǔ
举足;举步。武﹐步武。 -
习武
xí wǔ
练习武事;练习武艺。 -
余武
yú wǔ
犹遗迹。 -
作武
zuò wǔ
建树武功。 -
侧武
cè wǔ
侧体举步,极言狭窄。 -
修武
xiū wǔ
整治武备。 -
偃武
yǎn wǔ
停息武备。 -
健武
jiàn wǔ
刚强勇武。 -
允武
yǔn wǔ
指征伐之事。 -
元武
yuán wǔ
1.即玄武。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,其形或说为龟,或说为龟蛇合体。与青龙﹑白虎﹑朱雀合称四方四神。 2.借指凶神﹐叛贼。 -
军武
jūn wǔ
军事武备。 -
刚武
gāng wǔ
刚健勇武。 -
前武
qián wǔ
前人的足迹。喻前人的典范。 -
动武
dòng wǔ
使用武力(包括殴打、发动战争)。 -
劲武
jìn/jìng wǔ
刚健勇武。 -
勇武
yǒng wǔ
1.勇士,武士。 2.勇猛威武。 -
匽武
yǎn/yàn wǔ
停息战争。 -
司武
sī wǔ
司马的别称。 -
卖武
mài wǔ
靠表演武术谋生。 -
卷武
juàn/juǎn wǔ
冠缘,帽圈。 -
厉武
lì wǔ
振奋武备。 -
右武
yòu wǔ
崇尚武功。 -
周武
zhōu wǔ
即周武王。 -
嗣武
sì wǔ
犹言足迹相连。喻指接续他人的事业。 -
圣武
shèng wǔ
1.圣明英武。旧时称颂帝王之词。 2.指圣明而有武功的君主。 -
壮武
zhuàng wǔ
勇壮,雄武。 -
大武
dà wǔ
1.周代的乐舞之一。 2.称牛。 3.强大的武力。 -
奋武
fèn wǔ
扬武;用武。 -
委武
wěi wǔ
冠圈。状若凉帽的帽檐。 -
威武
wēi wǔ
①权势: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②军威;武力:外张威武。③威风勇健:威武的大汉|神情威武。 -
婴武
yīng wǔ
见"婴母"。 -
孔武
kǒng wǔ
非常勇猛。 -
宁武
níng/nìng wǔ
见"宁武子"。 -
宣武
xuān wǔ
1.威武。 2.城门名。北京旧城有九门,其南之西门,元称顺承,明正统四年改为宣武,俗又称顺治门。参阅《清一统志.京师一》。 -
尚武
shàng wǔ
崇尚武事: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,而惟尚武|游牧民族多有尚武精神。 -
履武
lǚ wǔ
践迹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"厥初生民,时维姜源。生民如何?克禋克祀,以弗无子。履帝武敏歆,攸介攸止。载震载夙,载生载育,时维后稷。"毛传:"履,践也。武,迹。"郑玄笺:"有大神之迹,姜源履之,足不能满。履其拇指之处,心体歆歆然。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,于是遂有身。"后即以"履武"为圣人降生的典故。 -
布武
bù wǔ
1.足迹分散不重叠。谓疾走。 2.泛指行进,行走。 -
常武
cháng wǔ
《诗.大雅》篇名。咏周宣王亲自率师伐徐(淮北之夷)事。《诗.大雅.常武序》:"《常武》,召穆公美宣王也,有常德以立武事。"或谓"常武"是以乐名诗,武王克商乐曰《大武》,宣王中兴诗曰《常武》。后因以谓帝王命师征伐。 -
广武
guǎng/ān wǔ
1.古城名。故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。有东西二城。隔涧相对。楚汉相争时,刘项各占一城,互相对峙。 2.指广武君李左车。 -
廉武
lián wǔ
廉士。 -
强武
qiáng/qiǎng/jiàng wǔ
1.勇武有力。 2.增强武力。 -
忠武
zhōng wǔ
忠义勇猛。 -
怒武
nù wǔ
犹威武。 -
慈武
cí wǔ
仁爱勇武。 -
戢武
jí wǔ
1.息兵。 2.阁名。 -
掌武
zhǎng wǔ
唐代太尉的别称。 -
招武
zhāo wǔ
虞舜乐《大韶》和周武王乐《大武》的合称。招,通"韶"。 -
振武
zhèn wǔ
显扬武力。 -
捷武
jié wǔ
矫健敏捷之士。 -
接武
jiē wǔ
1.步履相接。谓小步前进。 2.步履相接。指舞步相接。 3.步履相接。形容人多拥挤。 4.步履相接。形容亲近;接近。 5.步履相接。前后相接;继承。 -
摅武
shū wǔ
犹扬威。 -
文武
wén wǔ
1.文德与武功;文治与武事。 2.特指武事﹑军事。 3.文才和武略。 4.文臣和武将﹐文武官员。 5.犹言温猛。指文火和武火。 6.周文王与周武王。 -
昭武
zhāo wǔ
1.谓致力于武备。 2.显扬武威。 3.古舞名。 4.隋唐时的政权名。在今中亚阿姆﹑锡尔两河流域,有康﹑安﹑曹﹑石﹑米﹑何﹑火寻﹑戎地﹑史,均为康居之后。其先康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,被匈奴所破,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,子孙繁衍,分王九国,并以昭武为姓,示不忘本,总称昭武九姓。参阅《隋书.西域传.康国》。 -
显武
xiǎn wǔ
高士。 -
曜武
yào wǔ
炫耀武力。 -
材武
cái wǔ
1.有才能而且勇武。 2.指才能与武艺。 3.指有材力与武艺的人。 -
极武
jí wǔ
谓滥用武力。 -
柔武
róu wǔ
谓用怀柔之策收取征战之功。 -
校武
xiào/jiào wǔ
考较武艺。 -
梁武
liáng wǔ
指南朝梁武帝。 -
步武
bù wǔ
①古代六尺为步,半步为武。喻指很短的距离:相去步武。②脚步;步子:重整步武|解放军的步武已迫近西南、西北边疆。③跟着前人的脚步。比喻模仿、效法:步武前贤。 -
武周
wǔ zhōu
朝代名。公元690年,武则天代唐称帝,国号周,历史上称为武周。705年,其子中宗复位,恢复国号为唐。 -
武柄
wǔ bǐng
指军权。 -
武健
wǔ jiàn
1.勇武刚健。 2.指勇武刚健的人。 -
武台
wǔ tái/tāi
汉宫殿名。 -
武步
wǔ bù
1.半步。 2.即虎步。形容举步威武。 3.谓追随。 -
武刑
wǔ xíng
谓以武力惩处。 -
武曲
wǔ qū/qǔ
星名。旧时迷信说法,人间诸事均有上天星宿分别执掌。武曲星主管武事。 -
武剧
wǔ jù
以武功为主的戏。亦以喻战争场面。 -
武军
wǔ jūn
1.古代战争中,战胜者为炫耀武功,收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垒。 2.军队;武力。 -
武冲
wǔ chōng/chòng
古代的一种战车。又名冲车。 -
武克
wǔ kè
谓以武力制敌。 -
武厉
wǔ lì
威武勇猛。 -
武旅
wǔ lǚ
武师,军队。 -
武举
wǔ jǔ
科举制度中的武科,也为武科考试中举者的称呼。始于武则天时,为选拔武官而设。考试内容有箭、弓、刀、石等。以后宋、明等朝都有武举,至清末废。 -
武庙
wǔ miào
唐至元称奉祀吕望的庙。明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帝庙。民国时合祀关羽﹑岳飞的关岳庙也叫"武庙"。同"文庙"相对。 -
武士
wǔ shì
1.有勇力的人。 2.指宫廷卫士。 3.即武卒。 4.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骑士。 -
武巾
wǔ jīn
武士头巾。 -
武学
wǔ xué
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。北宋庆历三年正式设置,数月即废。熙宁五年复置,南宋及明代因之。 -
武林
wǔ lín
1.旧时杭州的别称,以武林山得名。 2.武术界。 -
武事
wǔ shì
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。 -
武会
wǔ huì/kuài
旧称祭神赛会时所组织的杂技表演活动。在清代同治﹑光绪年间极为盛兴。内容有狮子﹑开路﹑杠子﹑少林﹑双石头等,皆以武功胜。 -
武伤
wǔ shāng
以武力伤害。 -
武义
wǔ yì
1.亦作"武谊"。 2.武事。 -
武运
wǔ yùn
武事的气运。 -
武震
wǔ zhèn
武威,武力。 -
武旦
wǔ dàn
戏曲脚色行当。旦行的一支。扮演擅长武艺的女子。又有刀马旦和武旦之分。前者多扎“靠”(表示铠甲),注重身段功架,如《穆柯寨》中的穆桂英、《战金山》中的梁红玉等;后者重跌扑翻打,如《十字坡》的孙二娘、《泗州城》中的水母等。 -
武才
wǔ cái
1.亦作"武材"。 2.军事才干。 -
武略
wǔ lüè
军事谋略。 -
武界
wǔ jiè
军事界。 -
武宫
wǔ gōng
1.习武的处所。 2.收葬敌军尸体以显示武功的高垒。 3.庙名。鲁武公庙。 4.庙名。晋武公庙。 -
武人
wǔ rén
1.指将帅军人。 2.刚武的人。 3.古代神话中山名。 -
武侠
wǔ xiá
旧指有武艺﹑讲义气﹑专打抱不平的人。 -
武戏
wǔ xì/hū
1.古代球鞠﹑骑射﹑手搏角力等游戏。 2.以武功为主的戏。与"文戏"相对。 -
武器
wǔ qì
也称“兵器”。直接用于杀伤敌有生力量和破坏敌作战设施的装备。按武器所用能源分,有冷兵器和火器;按武器发展历史分,有古代武器、近代武器和现代武器。 -
武车
wǔ chē/jú
威猛的兵车。 -
武进
wǔ jìn
谓恃武冒进。 -
武校
wǔ xiào/jiào
讲习军事武艺的场所。 -
武闱
wǔ wéi
王宫里的小门。《左传.闵公二年》:"秋八月辛丑﹐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闱。"杜预注:"宫中小门谓之闱。"一说是路寝的旁门。杨伯峻注:"金鹗《求古録.礼说》及孙人和《左宧漫録》俱谓'武'当作'虎'﹐《周礼.地官.师氏》﹑《左》昭十一年《传》俱有虎门;虎门﹐路寝门也。则武闱者﹐路寝之旁门也。" -
武帐
wǔ zhàng
置有兵器的帷帐。帝王或大臣所用。《汉书.汲黯传》:"上尝坐武帐﹐黯前奏事﹐上不冠﹐望见黯﹐避帷中﹐使人可其奏。"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"今御武帐﹐置兵阑五兵于帐中也。"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:"帐置五兵﹐盖以兰锜围四垂﹐天子御殿之制如此。有灾变﹐避正殿寝兵﹐则不坐武帐也。"一说﹐织有武士像的帷帐。 -
武侯
wǔ hóu/hòu
三国蜀诸葛亮死后谥为忠武侯,后世称之为武侯。 -
武气
wǔ qì
1.士气。军队战斗的精神﹑意志。 2.威武的神气。 3.方言。粗气,怒气。 -
武悍
wǔ hàn
凶猛强悍。 -
武烈
wǔ liè
《国语.周语下》:"成王能明文昭,能定武烈者也"。韦昭注:"烈,威也。言能明其文,使之昭;定其武,使之威也"。后以"武烈"谓武功。 -
武毅
wǔ yì
1.勇武刚毅。 2.指勇武刚毅的人。 -
武政
wǔ zhèng
武事,军事。 -
武荫
wǔ yìn
亦作“武廕”。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有军功而受封赏。 -
武备
wǔ bèi
军备。 -
武臣
wǔ chén
武官;武将。主管军事的官员。 -
武魄
wǔ pò
即琥珀。避唐太祖李虎讳改。 -
武守
wǔ shǒu
1.守卫武库。 2.可执守的武功。 -
武满
wǔ mǎn
滥用武力。 -
武术
wǔ shù
又称“武艺”、“国术”。中国传统体育运动。由踢、打、摔、拿、跌、劈、击、刺等攻防格斗动作按一定运动规律编组而成。分套路和对抗两种形式。前者又分为拳术和兵器术;后者可分为散手、推手、长兵、短兵等。武术的风格、流派,按地理分布有南派、北派之分;按山岳可分为少林、武当、峨眉等派;按运动特点和技术形态有内家、外家,长拳、短拳之分。 -
武担
wǔ dān/dàn/dǎn
山名。在四川省成都市城内西北隅。 -
武火
wǔ huǒ
指烧菜煮饭等时所用的猛烈的火。与"文火"相对而言。 -
武妓
wǔ jì
武装打扮的歌妓。 -
武诫
wǔ jiè
犹武备。 -
武神
wǔ shén
古代指火。 -
武夫
wǔ fū/fú
①武士,勇武的人:纠纠武夫。②军人:一介武夫。 -
武色
wǔ sè/shǎi
谓凶猛的神色。 -
武卒
wǔ zú/cù
1.战国时魏国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。 2.指军队﹑士兵。 -
武猷
wǔ yóu
军事谋略。 -
武技
wǔ jì
武艺。 -
武象
wǔ xiàng
周武王时的乐名。一说《武》乃武王之乐,《象》乃周公之乐。 -
武将
wǔ jiāng/jiàng
1.军事将领。 2.指勇猛或凶暴的人。 -
武化
wǔ huà/huā
武治;武事。 -
武阶
wǔ jiē
武职的官阶。 -
武场
wǔ cháng/chǎng
戏曲场面的一部分。指各种打击乐器。如锣、鼓、钹、水镲等。习惯上也指演奏这类乐器的乐师。 -
武秀
wǔ xiù
武秀才。 -
武符
wǔ fú
即虎符。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。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讳改。 -
武关
wǔ guān
地名。在陕西商南县西北。楚怀王三十年,秦昭襄王遗书诱楚王,约会于此,执以入秦。公元前207年刘邦由此入秦。 -
武志
wǔ zhì
威武之志。 -
武童
wǔ tóng
见"武童生"。 -
武威
wǔ wēi
1.军事威力。 2.古代将军名号。 -
武射
wǔ shè/yè/yì
弓箭手之职名。 -
武皇
wǔ huáng
1.指汉武帝。汉武穷兵黩武,后或借指当代黩武的皇帝。 2.凡谥号为"武"的皇帝,亦称武皇。 -
武师
wǔ shī
1.军队。 2.对擅长武术之人的尊称。 -
武吏
wǔ lì
指军职官员。 -
武汉
wǔ hàn
市名。湖北省省会。辖武昌、汉阳、黄陂、新洲四县。市区由武昌、汉口、汉阳三部分合并组成。位于湖北省东部,长江和汉水汇合处,面积4,480平方公里,市区1,557平方公里,人口420万,市区320万。钢铁、机械、造船、纺织等工业发达,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,扼长江水运中枢,在京广线中段,为水陆交通枢纽。 -
武骑
wǔ qí
1.勇武的骑卒。 2.指汉司马相如。汉景帝时相如曾为武骑常侍,因以"武骑"称之。 -
武猛
wǔ měng
1.勇猛。 2.指勇猛的人。 -
武偃
wǔ yǎn
战事停息。 -
武达
wǔ dá
武官中的显贵。 -
武斗
wǔ dǒu/dòu
即用武力打架,争斗。 -
武断
wǔ duàn
原指以权势断定是非曲折,后指主观臆断:你不去了解一下,就下结论,也太武断了。 -
武功
wǔ gōng
1.军事方面的功绩。 2.指武事。 3.指武力。 4.武术功夫。 -
武怒
wǔ nù
威怒。 -
武净
wǔ jìng/chēng
亦称“武花脸”,净角一种,在戏曲中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。 -
武元
wǔ yuán
1.汉武帝﹑汉元帝的并称。 2.金王朝女真族之完颜部。 -
武具
wǔ jù
军事器具;武器。 -
武打
wǔ dǎ/dá
传统戏曲中用武术表演的搏斗。 -
武职
wǔ zhí
1.指武官。与"文职"对称。 2.军职。 -
武德
wǔ dé
1.武道。运用武力所应遵守的准则。如平定祸乱等。 2.指《武德舞》。 -
武库
wǔ kù
1.储藏兵器的仓库。 2.泛指藏器物的仓库。 3.掌管兵器的官署。 4.称誉人的学识渊博,干练多能。 -
武业
wǔ yè
军功。 -
武行
wǔ xíng/háng
1.泛指专演武戏的配脚。多出现在开打的场面里,唱﹑白﹑做工都不重要,所扮脚色在剧本中大都没有名字。 2.以喻骚乱打斗的行为。 -
武敏
wǔ mǐn
足迹的拇趾印。 -
武乐
wǔ lè/yuè
颂扬武功的舞乐。同"文乐"相对。 -
武算
wǔ suàn
用兵的谋略。 -
武貔
wǔ pì
即虎貔。泛指猛兽,借指武士。唐人避唐太祖李虎讳改。 -
武称
wǔ chēng/chèn/chèng
勇武的声名。 -
武帷
wǔ wéi
武帐。 -
武冠
wǔ guān/guàn
古代武官戴的一种帽子的名称。相传战国赵武灵王效胡服始用。 -
武干
wǔ gān/gàn
指军事才干。 -
武録
wǔ lù
武举及第人的名册。 -
武落
wǔ luò/là
虎落。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竹篱。 -
武成
wǔ chéng
谓军事上的胜利。 -
武员
wǔ yuán
军事官员。 -
武警
wǔ jǐng
1.配备武器的警察。2.武装警察部队。 -
武力
wǔ lì
1.武卒。 2.军事力量。 3.勇力。 4.强暴的力量。 -
武装
wǔ zhuāng
①武器装备:不爱红装爱武装。②用武器来装备:用新式武器武装起来。③比喻用一定的材料来充实配备:以科学知识武装头脑。 -
武勇
wǔ yǒng
1.威武勇猛。 2.指武勇的人。 3.武艺。 -
武丑
wǔ chǒu
传统戏曲脚色行当。丑行的一支。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﹑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。着重翻跳武技,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,俗称"开口跳"。如京剧《三岔口》中的刘利华﹑昆剧《挡马》中的焦光普。 -
武风
wǔ fēng
习武的风尚。 -
武考
wǔ kǎo
科举制度中的武科考试。 -
武卫
wǔ wèi
1.谓以武力藩卫。 2.军制名。汉末曹操为丞相,设武卫营。魏文帝置武卫将军以统率禁旅。隋置左右武卫,各置大将军﹑将军。唐因隋制。宋沿其制。元初有武卫军,不久改称侍卫亲军。至元二十六年设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,掌管修治城隍等工役,性质与前不同。清末也有武卫军的名称。 -
武松
wǔ sōng
小说《水浒传》中人物。排行第二,人称武二郎。勇猛刚烈,曾于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。后手刃潘金莲,斗杀西门庆,醉打蒋门神,杀死张都监。为逃避缉捕,改行者打扮,绰号行者。后投奔梁山农民起义军,反对接受朝廷招安。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形象。 -
武昭
wǔ zhāo
1.谓武功。 2.汉武帝﹑汉昭帝的并称。 -
武议
wǔ yì
谓军事上的谋略﹑决策。 -
武媚
wǔ mèi
1.妩媚。姿态美好可爱。 2.唐武则天的别号,为唐太宗所赐。 -
武圣
wǔ shèng
旧时对关羽﹑岳飞的尊称。 -
武训
wǔ xùn
1.山东堂邑(今聊城)人(1838-1896),原名武七。二十一岁起行乞兴学,先后创办崇贤义塾、临清义塾。受清政府嘉奖,赐名武训,封为“义学正”。 2.军事训练。 -
武移
wǔ yí
一种用于军事的公文。与"文移"对言。 -
武用
wǔ yòng
1.军用物资。 2.军事才能。 -
武抃
wǔ biàn
一种类似摔跤的竞技游戏。 -
武丁
wǔ dīng/zhēng
1.商代国王名。后世称为高宗。盘庚弟小乙之子。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,即位后,重用傅说﹑甘盘为大臣,力求巩固统治。在位五十九年。 2.古代传说中仙人名。姓成,名武丁。 -
武科
wǔ kē
科举时代专为考试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。唐武则天长安二年(702年)设武举,为武科之始。以后历朝皆因之,但不定期举行,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﹑武会试之制。清代沿袭,考试科目为马箭﹑步箭﹑弓﹑刀﹑石,均名外场,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。其院试﹑乡试﹑会试﹑殿试及童生﹑生员﹑举人﹑进士﹑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,但加武字以别之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废止。参阅《文献通考.选举七》﹑《明史.选举志二》。 -
武阳
wǔ yáng
即秦舞阳。战国时燕国勇士。偕荆轲谋刺秦王,因其恐惧失态,事败。 -
武弁
wǔ biàn
1.武冠。 2.武官。 -
武蠭
wǔ fēng
军队名号。蠭,用同"锋"。 -
武工
wǔ gōng
武术功夫。多指戏曲中的武术表演。 -
武声
wǔ shēng
1.谓慷慨雄壮的声音。 2.威武的名声。 3.指周武王时的音乐。 -
武试
wǔ shì
武科考试。 -
武尾
wǔ wěi/yǐ
即虎尾。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讳,改"虎"为"武"。 -
武官
wǔ guān
使馆中负责与驻在国联系、交涉有关军事事务的外交官。通常由一国军事部门派遣军事人员担任。主要职责是与驻在国军事部门保持联系,代表本国军事部门,观礼或观察驻在国的军事检阅和演习。分为陆军武官、海军武官和空军武官。职位排在参赞之后,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。 -
武罗
wǔ luó
1.传说为夏后羿之臣。 2.古代传说中的神名。 -
武材
wǔ cái
见"武才"。 -
武生
wǔ shēng
戏曲脚色行当。生行的一支。扮演擅长武艺的男子。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。前者扮演古代武将,扎“靠”(表示铠甲)、穿厚底靴,主要使用长兵器,表演注重身段功架,如京剧《长坂坡》中的赵云等。后者常着短装,穿薄底靴,多表现步战,如京剧《三岔口》中的任堂惠等。 -
武教
wǔ jiào/jiāo
军事教育。 -
武节
wǔ jié
1.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。 2.武德。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。 3.勇武之气节;尚武的精神。 -
武露
wǔ lù/lòu
古时认为从露水降落的状态,可以推断国人的习性喜好。如降露布散,则人尚武,谓之武露;如降露凝沉,则人尚文,谓之文露。 -
武馆
wǔ guǎn
旧时民间教习武艺的处所。 -
武艺
wǔ yì
指骑﹑射﹑击﹑刺等武术方面的技能。 -
武鋭
wǔ ruì
勇猛精锐。 -
武牢
wǔ láo
虎牢关之简称。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讳,改"虎"为"武"。 -
武舞
wǔ wǔ
雅舞的一种,与"文舞"相对。始于周代。舞时手执斧盾。内容为歌颂统治者武功。用于郊庙祭祀及朝贺﹑宴享等大典。 -
武谊
wǔ yì
见"武义"。 -
武监
wǔ jiān/jiàn
武学。 -
武部
wǔ bù
兵部。古代封建王朝中主管军事的部门。 -
武翼
wǔ yì
古代兵器名。 -
武贲
wǔ bēn/bì/féi
即虎贲。勇士之称。唐人避太祖李虎讳改。 -
武经
wǔ jīng
1.兵书。 2.宋时武试,选定《孙子》﹑《吴子》﹑《六韬》﹑《司马法》﹑《三略》﹑《尉缭子》﹑《李卫公问对》等七种兵书,供应武举者研习,名《武经七书》,简称《武经》。 -
武直
wǔ zhí
禁卫宫殿的值班武士。 -
武蜼
wǔ wèi
虎和蜼。古时天子祭服用为图饰。武,即虎,避唐太祖李虎讳改。蜼,一种长尾猿,传说其性孝。 -
毅武
yì wǔ
刚强勇武。 -
比武
bǐ wǔ
比赛武艺。 -
汉武
hàn wǔ
汉武帝刘彻的省称。 -
汤武
tāng/shāng wǔ
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。 -
泰武
tài wǔ
强大的武力。 -
洪武
hóng wǔ
明太祖(朱元璋)年号(公元1368—1398)。 -
渎武
dú/dòu wǔ
黩武,滥用武力。 -
演武
yǎn wǔ
练习武艺。 -
灵武
líng wǔ
1.威灵﹐威武。 2.地名。汉时县名。故城在宁夏新城西北。参见"灵武之役"。 3.地名。唐置县。故城在今宁夏灵武西北。 -
烈武
liè wǔ
赫赫武功。 -
烛武
zhú wǔ
指春秋时郑臣烛之武。秦晋围郑,武年老出而说退秦兵,卒解郑围。事见《左传.僖公三十年》。后人用为少不见用﹑老能报国之典。 -
熊武
xióng wǔ
熊虎。古代旗饰。唐人避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讳,改"虎"为"武"。 -
猛武
měng wǔ
猛虎。 -
用武
yòng wǔ
1.使用武力。 2.喻施展本领。 -
票武
piào/piāo wǔ
敏捷而勇猛。 -
皇武
huáng wǔ
皇家的武备。 -
真武
zhēn wǔ
即玄武。本为北方七宿(斗﹑牛﹑女﹑虚﹑危﹑室﹑壁)的总称﹐因以为北方神名。 -
睿武
ruì wǔ
皇帝的武德。 -
祖武
zǔ wǔ
武:足迹。先人的遗迹、事业:绳其祖武|百灵光祖武,千年福考孙。 -
神武
shén wǔ
1.原谓以吉凶祸福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。《易.系辞上》:"古之聪明睿知,神武而不杀者夫。"孔颖达疏:"夫《易》道深远,以吉凶祸福威服万物,故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之君,谓伏牺等用此《易》道能威服天下,而不用刑杀而畏服之也。"后沿用为英明威武之意,多用以称颂帝王将相。 2.唐时北衙军所属禁军名。 3.即神武门。南朝建康皇宫西首门名。 -
穷武
qióng wǔ
谓滥用武力。 -
章武
zhāng wǔ
古乐舞名。 -
绳武
shéng wǔ
《诗.大雅.下武》:"昭兹来许,绳其祖武。"朱熹集传:"绳,继;武,迹。言武王之道,昭明如此,来世能继其迹。"后因称继承祖先业迹为"绳武"。 -
练武
liàn wǔ
①学习或练习武艺:~强身。②学习或练习军事技术:民兵利用生产空隙~。③泛指学习或练习各项技术:各行各业都在开展技术~。 -
经武
jīng wǔ
整治武备。 -
继武
jì wǔ
〈书〉接上前面的足迹。比喻继续前人的事业。 -
缟武
gǎo wǔ
白色帽檐。 -
耀武
yào wǔ
显示武力。 -
肄武
yì wǔ
练习武事。 -
胆武
dǎn wǔ
胆量和勇武。 -
致武
zhì wǔ
犹致戎。 -
英武
yīng wǔ
1.英俊勇武。 2.英俊勇武的人。 -
虓武
xiāo wǔ
勇猛威武。 -
觌武
dí wǔ
尚武,显示武力。 -
训武
xùn wǔ
讲习武事。 -
讲武
jiǎng wǔ
讲习武事。 -
诘武
jié/jí wǔ
犹讲武﹐治兵。 -
象武
xiàng wǔ
周武王时代的乐舞。 -
豪武
háo wǔ
1.英勇威武。 2.强横勇武。 -
貙武
chū wǔ
1.貙虎。唐高祖李渊之祖名虎,唐人因避讳改"虎"为"武"。比喻勇猛的武士。 2.形容勇武。 -
貔武
pì wǔ
貔虎。唐高祖李渊之祖名虎,唐代因避讳改"虎"为"武"。比喻勇猛的将士。 -
豺武
chái wǔ
指凶猛如豺的武夫。 -
贤武
xián wǔ
贤能英武。亦指贤能英武的人。
常用成语